各部位的說明

身披色彩鮮豔的裝束,在鈴鐺的響聲中行進的洽咕洽咕趕馬會。據說每匹馬的鈴鐺數量有700個。江戶中期,在參拜盛行之中,裝點愛馬的文化很流行。裝束的製作方法家家不同,是代代相傳的。現在,在農活告一段落的冬天會舉行製作方法的講習會。
洽咕洽咕趕馬會的裝束是用優質麻線手工編織的,製作工序全部手工。染料是紫紺染和草木染。麻有光澤,具有不纏結的特點,結實耐用,代代相傳。裝束的配色在各自家中精心設計,自古以來每一件都是經過漫長的歲月傾注心血製作的。洽咕洽咕趕馬會也是手工製作的祭典。

  

耳套

避免蟲子進入。此外,由於馬對聲音很敏感,因此也有耳塞的作用,以免馬兒因巨大的聲音而受驚。

馬鞍

這裡綁著各種裝束。確定位置後用腹帶切實固定好

尾夾

避免馬鞍在下坡路上向前錯位

繫帶

卷繞馬腹,系在馬背上。
起到防蟲的作用。

裝飾帶

系在馬鞍的前後,增添色彩。
系在馬鞍上的「兵兒帶」是孩子搭乘時代替馬鐙,為了固定被子而安裝的。

護腿裙

安裝在鞍下左右。
可認為用於代替騎馬時放腳的馬鐙。

馬頷韁

用於避免馬鞍在上坡路上向後偏移

最下面的一段用「三捻」編織方法編織。
是一種使用3根麻線、依次穿過2根的編織方法。

饅頭防護具

為菊花的形狀。
據說是為了保護身體免遭弓箭的傷害,因為洽咕洽咕趕馬會的裝束本身就是防護具。

頸鎧

是保護馬兒脖子的防護具。

鳴圈

吊掛在馬脖子下面。
被認為是避獸用的。
「洽咕洽咕」表示大鳴圈和安裝在裝束上的鈴鐺演奏出的協和聲音。

鼻擋

被認為是保護馬臉的防護具。
記載著商號等。

韁繩

左右各系一根牽馬人用的韁繩。
使用韁繩,牽馬人引導馬兒。
此外,還作為裝飾安裝騎手用的韁繩。